未注冊的手機號將自動注冊
這款太陽能面板護蓋具備高度整合性,外在基本上無外露的掛載硬件部分 -- 裝起來還是會讓人一眼就看出你家有裝太陽能板,不過至少視覺上已經(jīng)不會太過突兀了。目前 Tesla 仍在擬訂這款更服貼于一般屋頂?shù)奶柲馨宓膬r位,不過據(jù)稱他們的 325W 模塊將會在今年夏天開賣,所以急欲購買的你可能還得要再多等待一下了。
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 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在攻讀建筑學那會兒,我們有一門中國建筑史的課程,課本上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之間,總會有些插圖作為調(diào)和,精美大氣的中國古建筑常常被以米黃色老照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照片標識中出現(xiàn)最多的地點就是山西。無論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gòu)建筑;還是現(xiàn)存最大,最高,純木結(jié)構(gòu)佛塔;亦或是現(xiàn)存最完整,極少數(shù)能將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寺廟,等等,它們的坐標,無一例外都是在山西。于是這顆想去山西的種子,早早種下了,我想走近這些歷史建筑,用手去觸碰千年的紋理,想以自己的尺度,去丈量那些古老匠人設計的空間。只是沒想到畢業(yè)后的兩年,事業(yè)的重心慢慢從建筑行業(yè)轉(zhuǎn)移,哪怕仍對建筑抱有熱愛,但那種因為某個建筑而特意去安排一次行程的機會,逐漸變少了很多,去山西走走的種子也就越埋越深。直到去年黑神話悟空的橫空出世直接帶火了山西,社交媒體上開始頻繁刷到山西古建筑的帖子,我依然沒有動心,我太煩湊熱鬧這件事兒了。真正起心動念,是因為看到一則應縣木塔附近有明火燃燒,文物保護堪憂的新聞,這場火也一下子點燃了我藏在心里的那顆種子。人們常說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到來,黑天鵝滿天飛的時代,能抓住的只有當下,既然有執(zhí)念想去,而且人又在國內(nèi),那為何不馬上出發(fā)。
一名停不下腳步的旅行愛好者、一個放不下相機的攝影師、一個喜歡體驗獨特的建筑系男生。歡迎喜歡旅行的伙伴與我交流以及約片約稿。
微博:@宇陸君
日常公眾號:宇陸君
查機票,訂酒店,從春節(jié)后到出發(fā)去澳洲前的日子里,我算了一下,最多有七天的時間可以安排,這也就意味著茫茫大的山西,必定要有割舍。于是我把行程的重心放在了晉北大同,以大同為中心,經(jīng)應縣,朔州,抵五臺山后折返。而后又因為回程從大同到上海沒有直飛的航班,我選擇了一趟轉(zhuǎn)機經(jīng)太原停二十四小時的班機,收獲了太原晉祠這個+1。
出發(fā)前我其實做好了冬季的山西可能會很冷的準備,又是厚衣服又是厚帽子又是暖寶寶,但落地后徹骨的天氣和大風還是徹底擊碎了一個南方人的心理預期。聽司機師傅說我趕上了大同最冷的那幾天,看某書說那一周大同低溫排全國前四。剛買的水背著它在戶外走一個多小時,準備再喝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里面結(jié)起了小冰塊,零下二十八度的最低溫刷新了我對于人體可感寒冬的認知。凜冽的寒風裹著極低的氣溫,試圖鉆進脖頸和褲腿的每一處縫隙里,抬手舉起相機或是手機,裸露的皮膚不出幾分鐘就會被凍的通紅。除了天氣之外,大同真的是一個不怎么能挑的出毛病的旅行目的地,市內(nèi)的公交和打車便宜,古城內(nèi)外還有共享單車,去哪里都很方便。餐飲以面食為主口味偏酸甜,基本上沒踩到雷。
我去吃了風很大的老庫火鍋,煙火氣非常重。點了一份招牌牛腩鍋,銅爐老火鍋里塞滿了牛腩,牛筋,凍豆腐,白菜,各種丸子,一兩人吃的話點一個小份絕對夠了,口味咸鮮,帶著胡椒的嗆,鍋里的每一個元素都被燉的非常軟爛,吸滿了湯汁。幾乎每桌都點了羊肉串和炸饅頭,試了一下是真的很不錯。
我去了龍聚祥燒麥館,在門口排了近半個小時的隊,進到里面賓客滿席,服務員把我引到了一個小桌子邊上,非常熱情耐心的端茶介紹菜單布置我卸下的背包和羽絨服,安頓完我這邊她又緊接著熱情的去照顧其他桌。肉眼可見的忙不過來,但那種對每一桌顧客都出自真心而非套路式的關切讓我對這家店有了非常不錯的第一印象。點了一份雪花羊肉燒麥,一份古法糖醋里脊,口味都非常不錯。羊肉燒麥皮薄餡多且多汁,并沒有什么膻味,蘸上一點醋,鮮味在口腔里膨脹;古法糖醋里脊和上海的糖醋里脊非常非常像,但是更酥脆,醋香也更濃郁??上б粋€人吃不了太多,不然真的很想試試他家其他的幾個招牌菜。
我去了紫泥369粗糧季,同屬于大同老字號,這家的排隊人氣比隔壁的龍聚祥還要更旺,取上號了以后在附近轉(zhuǎn)了足足一個小時才叫上。落座掃碼點菜,點上了一份在大同幾乎家家都有的黃米涼糕,一份看上去蠻有特色的梅干菜雞翅,以及一份老大同過油肉。黃米涼糕很有特色,入口涼涼的,不粘牙也不是很甜,糯糯的,香里帶著些清甜;梅干菜雞翅有點類似于可樂雞翅的基礎上加入了梅干菜,如果梅干菜的口味更重些會更好;老大同過油肉也是一道從未在江浙地區(qū)吃到過的菜,口味酸酸甜甜的,肉很嫩,口味并不重,上桌仍飄著鍋氣。
我還去了本地司機師傅強烈推薦的新升削面,一家位于古城外居民區(qū)邊上的小面館。我特別喜歡這樣的小館子,哪怕在上海也會經(jīng)常去吃,他們一般都不會為了游客而改變自己的配方,有著最原汁原味的本地味道。踏進店里,因為還沒到飯點所以仍有位置,點了一份再普通不過的豬肉刀削面加虎皮尖椒,一口下去是非常舒坦溫暖的感覺,是那種加班熬夜后來吃上一碗能馬上回血的那種溫暖,口味上并稱不上驚艷,但絕對好吃。
而從大同出去以后,來到應縣,渾源,五臺山,餐飲的條件就會變得艱難一些,不少點評上四分以上的店實際感受也就是大同市內(nèi)三分的水準,如果不想踩雷的話,推薦就找當?shù)氐牡断髅骛^,不會太好但也壞不到哪里去。
說完吃的,我們來說說這一次的行程。
我在第一天的中午抵達大同,簡單轉(zhuǎn)了轉(zhuǎn)古城建立了一些基礎概念以后,我把一整個下午交給了大同市博物館。傍晚從博物館出來后氣溫來到了零下十幾度,取消了夜游古城墻,吃過晚飯便早早回了酒店。第二天是大同市內(nèi)的一日游,以寺廟為主,去了善化寺、法華寺、九龍壁、五龍壁、華嚴寺,以及梁思成紀念館。第三天,一早取到自駕車,從大同出發(fā),直奔懸空寺和應縣木塔,這兩座景點相隔不近,景點內(nèi)也非自駕可直達,需坐景點的短駁車,這樣一折騰,竟也花了一天。第四天,從渾圓縣醒來,去看了看永安禪寺和圓覺寺磚塔,隨后直奔五臺山,去拜訪這次旅行的兩座年份最古的寺廟:佛光寺和南禪寺。第五天,一路由五臺山開回大同,抵達時已近正午,還了車,再回到古城里查漏補缺。去看了城墻上復建的乾樓,準備去代王府的時候天空揚起了拇指大的飛雪,伴著大風打在身上,實在凍的難以忍受,取消了戶外的行程。正好第六天一早六點多的飛機飛太原,早早休息迎接這因轉(zhuǎn)機得來的太原行程。
抵達太原后,放下行李,一刻都不耽擱,直奔晉祠。這是一座倚山傍水面積巨大的皇家祭祀園林,現(xiàn)存大量清、明、元、金,和宋期間的歷史建筑,品類多而且造型獨特,不少在建筑史上都堪稱一絕。比如“魚沼飛梁”、“圣母殿”、“獻殿”,等。沉浸在古建筑群里邊走邊拍,出來時已是下午,趕緊打車去市區(qū)內(nèi)的崇善寺和純陽宮,可惜晉祠距離太原主城區(qū)實在太遠,趕到的時候已經(jīng)錯過了兩座寺廟最晚入園的時間,只能把遺憾留給下次彌補。簡單逛了逛五一廣場,沿著鐘樓步行街尋覓了一些本地小吃,比如恒義誠·老鼠窟元宵,比如上帝炸雞,這倆家本地老字號都非常不錯。
整個行程受到極端低溫的影響并不算特別緊湊,但仍然豐富,囊括了相當多只屬于這片土地的歷史建筑,所以我把它推薦給熱愛歷史、文化、建筑的所有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很適合來看看。記的避開冬季,這樣可以更舒適得去享受山西,記得在各個古跡都盡可能的請講解,不然如果是囫圇走一圈,定會錯過大量的建筑和歷史細節(jié)。
大同市區(qū)內(nèi)遍布古剎,從何入手?如果你的假期時間不多,又想看到精華,建議你就看這么幾座:善化寺、法華寺和華嚴寺,順路你還能看到九龍壁和五龍壁。入了城門如果還有時間,那就去看看古城墻和代王府。這其中除了華嚴寺和代王府需要門票外,其他都可以免費瀏覽。
當然我們選擇這幾座古寺的原因并不是因為不要門票,而是在在粗看似乎平平無奇的外表下,藏著跨越千年的故事。我們先從善化寺開始,這座最早起源于唐代,歷經(jīng)遼金重建、明代更名、清代修繕,并遺留至今的古建筑,是國內(nèi)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遼金寺院之一。整座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寶殿,兩側(cè)輔以普賢閣、文殊閣(復建)及配殿。其中面積最大的大雄寶殿就是遼代的建筑,面闊七間,單檐廡殿頂,殿內(nèi)存有三十四尊金代的塑像,均保存完好,主尊五方佛高三米,衣紋細致流暢,背光飾火焰紋,體現(xiàn)了 “唐風金韻”的魅力。
在它前面的三圣殿,你一定要仔細注意它的柱子和斗拱,三圣殿僅用了四根金柱支撐屋頂,極大的擴展了內(nèi)部空間的靈活度,其斗拱則呈蓮花狀,美觀的同時不失功能。梁思成當時考察至此,對它盛贊有加。三圣殿內(nèi)有一尊朱弁碑,記載金代寺廟重建的過程,極具歷史價值。
看完善化寺我們來到法華寺,這座相對年輕的寺廟,始建于元末明初,現(xiàn)存能看到的建筑為二零零八年后重建,唯一幸存的法華塔是明代覆缽式琉璃喇嘛塔,也就是坐落于寺院后方的白塔,因塔內(nèi)存《法華經(jīng)》而得名法華寺。修復后的寺院以白塔為中軸線,呈四進式院落布局,依次為山門、天王殿、三士殿、大雄寶殿、法華塔、藏經(jīng)樓。鎮(zhèn)寺之寶法華塔,也是大同唯一的喇嘛塔遺存,塔高十八米,呈寶瓶狀,塔下有兩米高的磚石塔基,塔身四面各開了一座小窗,每側(cè)均有琉璃金剛,塔的目的主要用于收藏供奉佛陀及后世高僧的骨質(zhì)舍利。
最精彩的留到最后,華嚴寺,這座寺廟分為上華嚴和下華嚴,由2008年后復建的部分和遼代留下來的部分共同組成,規(guī)模之大,之復雜,可以說是皇家寺院的巔峰之作。華嚴寺始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年,也就是說再過個十年多就要千歲了,它因《華嚴經(jīng)》而得名,它也是遼代五位皇帝的 “家廟”。進來后首先能看到的是復建的光明普照大殿,氣勢非常宏大,與我以往見到過的寺廟建筑都有非常大的差別,雖然是復建,但是它基本是遼代時期的原樣。其中的壁畫是兩位中央美院的教授帶著百來位學生,歷時三年,參考了無數(shù)歷史資料文獻,繪畫還原完成,無比精彩。接著走是華嚴寺的大雄寶殿,為金代遺構(gòu),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殿頂正脊鴟吻高 4.5 米,為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大。殿內(nèi)五方佛,二十諸天塑像都是明代遺留下來的,他們神態(tài)各異,其中 “日宮天子” 手持金烏雕塑,比較罕見的體現(xiàn)了遼代的天文認知。再往后是薄伽教藏殿,是華嚴寺最古老的建筑,八大遼構(gòu)之一,殿內(nèi)四周環(huán)繞三十一間木雕樓閣,斗拱、勾欄、藻井俱全,與佛壇上的二十九尊遼代彩塑共同構(gòu)成 “天宮樓閣” 場景。梁思成稱其 “海內(nèi)孤品”,其中 “合掌露齒菩薩” 也是非常罕見,很少能見到笑而露齒的菩薩。
來懸空寺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不少相對負面的評價,主要集中在體驗上。不得不說懸空寺在這塊的確做的一般,首先它并不容易抵達。從大同出來,要開一段高速,再開一段省道,跟著導航來到了距離懸空寺兩三公里開外的停車場,也就是恒山游客中心,然后你在這里可以買懸空寺的門票,買大巴的門票。懸空寺的大巴車門票是和恒山其他風景捆綁的,不單售,所以價格并不便宜。然后你在游客中心等大巴車,統(tǒng)一把你送到懸空寺的停車場,再步行十分鐘,才能見到懸空寺,費時費力費錢。懸空寺的登臨票在高峰時段需要提前網(wǎng)上購買,或者你當天早一點到,提前在現(xiàn)場蹲守有沒有余票。這座三教合一,結(jié)構(gòu)特殊的古寺最好的瀏覽方式其實就是登臨近距離觀賞,不過我抵達的時段實在太冷,大風大雪,加上人又太多,我還是放棄了登臨,遠遠的觀賞。遠觀能看到的極其有限,但依舊震撼,有天人合一之感。整座建筑初建于北魏,由道士寇謙之弟子遵其遺愿建造,初名 “玄空閣”,取道家 “玄” 與佛家 “空” 之意,金代重建南北樓,形成 “一院兩樓” 格局,明代增建佛堂、大雄寶殿,鑄銅像 118 尊,清代完善棧道系統(tǒng),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李白為其題了 “壯觀” 二字刻于崖壁,徐霞客在此留下 “天下巨觀”的贊嘆。
逛完懸空寺,來到了這次晉北之行的重中之重,五臺山,這里藏著兩座極富歷史價值的,可能是國內(nèi)遺存最早的木構(gòu)古建筑:佛光寺和南禪寺。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以及唐代造像,歷經(jīng)千年就呈現(xiàn)在你的面前,雖然面積和氣勢上都不及在大同市內(nèi)的那幾座寺廟,但是唐代在細節(jié)處理上的自信和豪邁,還是讓其擁有了完全不同的旅行觀感。這兩座古剎并沒有緊挨著,相距一個山頭,開車要一個多小時,位置的隱蔽使其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破壞。我們先來看看佛光寺,這座推翻了日本學者 “中國境內(nèi)無唐代木構(gòu)” 論調(diào)的建筑,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唐大中十一年由弟子寧公遇捐資重建,現(xiàn)存東大殿為唐代原構(gòu),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唐代木構(gòu)建筑。這座寺廟有一個傳奇的創(chuàng)建故事,據(jù)說孝文帝在夕陽時分來到此處,太陽的光芒穿透云層如同佛光普照,于是決定在此建起一座寺廟,取名大佛光寺。
關于南禪寺,這是一座名義上有著國內(nèi)最古木構(gòu)建筑的寺廟,始建年份仍然不詳,目前可知的是它重建于唐建中三年也就是782年,比佛光寺還早了七十五年。南禪寺的占地面積不大,單體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十二根檐柱微向內(nèi)傾,形成 “側(cè)腳”,柱頭斗拱五鋪作雙抄偷心造,拱頭券剎五瓣內(nèi)凹,是國內(nèi)孤例。佛堂內(nèi)供奉著十七尊唐代遺留下的彩塑,以釋迦牟尼為中心,文殊、普賢分騎獅象,小孩的塑像表情憨態(tài)可掬,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并未像寺廟售票處大爺所說的錯過這座國內(nèi)最古老的寺廟,在梁思成眾多作品中其實均有體現(xiàn)到南禪寺。
在旅程中通過轉(zhuǎn)機的時間額外待一天,這樣的安排其實之前有在出國的線路中試過,比如去歐洲的時候就會選擇在上海出發(fā)+西安或者成都,會給整個旅程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有種賺到了的感覺。這一次因為正好搭上了春節(jié)假期的末班車,所以從大同回上海的機票不是很貴就是需要轉(zhuǎn)機,于是將以前的經(jīng)驗再次撿起,選擇了額外二十四小時的轉(zhuǎn)機太原。我把太原的重點放在里晉祠,也正如前文所寫,因為晉祠距離太原市區(qū)實在太遠,并沒能趕上太原其他的古建筑,留到下次再去。那就說說晉祠吧,晉祠的特別之處,不僅在于其內(nèi)部古建之豐富,年代之廣,占地之大,還更在于它的建筑目的,不是道觀或者佛寺,而是祠堂,祭典的是唐叔虞和他的母親邑姜。所以你能在晉祠最中央的位置上安置著圣母殿,這座宋代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殿內(nèi) 43 尊宋代彩塑以圣母邑姜為中心,侍女像神態(tài)各異, 殿外木雕盤龍柱,獨立于柱子本身,活靈活現(xiàn),尤為特殊。 殿前有一座為行人設立的立交橋“魚沼飛梁”,是國內(nèi)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橋,也稱得上古建筑史上的孤品,由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支持青石板和漢白玉欄桿,梁思成在此留下盛贊 “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孤例”。晉祠中還有很多寶藏就不一一羅列了,半天的時間在里面根本不夠,如果想要玩透整個晉祠,至少預留近一天的時間,可以的話,請一個講解,避免錯過任何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最后,我來簡單說說促成這次旅行的主要建筑:應縣木塔。某種意義上來說,應縣木塔屬于看一眼少一眼的存在。作為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建于1056年的應縣木塔分別在1920年代的軍閥混戰(zhàn)中身中兩百多發(fā)炮彈,1930年代被鄉(xiāng)紳們以更加“玲瓏”的外觀為由拆除了大量塔身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性夾墻和斜撐,1970年代的搶險加固失誤,和近40多次地震。其中30年代結(jié)構(gòu)件的拆除是對塔身構(gòu)造穩(wěn)定性影響最大的一次,產(chǎn)生了不可逆的深遠影響。所以如果現(xiàn)在去看木塔,肉眼可見其傾斜和扭曲,并且據(jù)說木塔仍以每年0.2毫米的角度在向后傾斜。
可問題存在那么久,木塔的歷史價值又那么高,為何不修繕呢?主要還是由于木塔的修繕難度過高,規(guī)模太大,且金額不菲。應縣木塔塔身結(jié)構(gòu)之復雜,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外觀可見五層六檐,但其實它是明五暗四九層塔的結(jié)構(gòu)。每兩個明層中設有一個暗層,承擔結(jié)構(gòu)加固的功能。數(shù)千萬計的構(gòu)件全部通過木質(zhì)榫卯咬合,采用了七十多種不同樣式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筑中斗拱類型最豐富的單體建筑。站在現(xiàn)場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不同層,同一層,乃至里外的斗拱都不一樣,完全不對稱,這極大的增加了修復的難度。除了木塔自身之外,塔身上各式牌匾,壁畫,以及內(nèi)部供奉的34尊彩塑像,跨越不同朝代和工藝,這些種種因素加在一起,使其成為了中國古建筑研究與修復界最大的一個難題。
??所以這座慢慢傾斜中的千年古塔也就有別于了其他的景點,你并不會知道下一次是否還能完整的見到它(畢竟一旦開始修復,塔身的大部分樣貌也會被遮蔽起來),所以抓住當下,趁著假期,即刻出發(fā)吧!
宇陸君
384
0
荷蘭、比利時、丹麥、法羅群島|只玩最精彩 玩出不一樣
「2023攝影征文」自駕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與歐洲重逢,在最美的季節(jié)。
在這個秋天,重新認識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
一些游走在意大利多洛米蒂的記錄
前言
在攻讀建筑學那會兒,我們有一門中國建筑史的課程,課本上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之間,總會有些插圖作為調(diào)和,精美大氣的中國古建筑常常被以米黃色老照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照片標識中出現(xiàn)最多的地點就是山西。無論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gòu)建筑;還是現(xiàn)存最大,最高,純木結(jié)構(gòu)佛塔;亦或是現(xiàn)存最完整,極少數(shù)能將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寺廟,等等,它們的坐標,無一例外都是在山西。于是這顆想去山西的種子,早早種下了,我想走近這些歷史建筑,用手去觸碰千年的紋理,想以自己的尺度,去丈量那些古老匠人設計的空間。
只是沒想到畢業(yè)后的兩年,事業(yè)的重心慢慢從建筑行業(yè)轉(zhuǎn)移,哪怕仍對建筑抱有熱愛,但那種因為某個建筑而特意去安排一次行程的機會,逐漸變少了很多,去山西走走的種子也就越埋越深。直到去年黑神話悟空的橫空出世直接帶火了山西,社交媒體上開始頻繁刷到山西古建筑的帖子,我依然沒有動心,我太煩湊熱鬧這件事兒了。
真正起心動念,是因為看到一則應縣木塔附近有明火燃燒,文物保護堪憂的新聞,這場火也一下子點燃了我藏在心里的那顆種子。人們常說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到來,黑天鵝滿天飛的時代,能抓住的只有當下,既然有執(zhí)念想去,而且人又在國內(nèi),那為何不馬上出發(fā)。
一些旅行剪影
我是誰
一名停不下腳步的旅行愛好者、一個放不下相機的攝影師、一個喜歡體驗獨特的建筑系男生。歡迎喜歡旅行的伙伴與我交流以及約片約稿。
微博:@宇陸君
日常公眾號:宇陸君
關于這次旅行的視頻記錄
出發(fā)向北
查機票,訂酒店,從春節(jié)后到出發(fā)去澳洲前的日子里,我算了一下,最多有七天的時間可以安排,這也就意味著茫茫大的山西,必定要有割舍。于是我把行程的重心放在了晉北大同,以大同為中心,經(jīng)應縣,朔州,抵五臺山后折返。而后又因為回程從大同到上海沒有直飛的航班,我選擇了一趟轉(zhuǎn)機經(jīng)太原停二十四小時的班機,收獲了太原晉祠這個+1。
出發(fā)前我其實做好了冬季的山西可能會很冷的準備,又是厚衣服又是厚帽子又是暖寶寶,但落地后徹骨的天氣和大風還是徹底擊碎了一個南方人的心理預期。聽司機師傅說我趕上了大同最冷的那幾天,看某書說那一周大同低溫排全國前四。剛買的水背著它在戶外走一個多小時,準備再喝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里面結(jié)起了小冰塊,零下二十八度的最低溫刷新了我對于人體可感寒冬的認知。
凜冽的寒風裹著極低的氣溫,試圖鉆進脖頸和褲腿的每一處縫隙里,抬手舉起相機或是手機,裸露的皮膚不出幾分鐘就會被凍的通紅。
除了天氣之外,大同真的是一個不怎么能挑的出毛病的旅行目的地,市內(nèi)的公交和打車便宜,古城內(nèi)外還有共享單車,去哪里都很方便。餐飲以面食為主口味偏酸甜,基本上沒踩到雷。
食在大同
我去吃了風很大的老庫火鍋,煙火氣非常重。點了一份招牌牛腩鍋,銅爐老火鍋里塞滿了牛腩,牛筋,凍豆腐,白菜,各種丸子,一兩人吃的話點一個小份絕對夠了,口味咸鮮,帶著胡椒的嗆,鍋里的每一個元素都被燉的非常軟爛,吸滿了湯汁。幾乎每桌都點了羊肉串和炸饅頭,試了一下是真的很不錯。
我去了龍聚祥燒麥館,在門口排了近半個小時的隊,進到里面賓客滿席,服務員把我引到了一個小桌子邊上,非常熱情耐心的端茶介紹菜單布置我卸下的背包和羽絨服,安頓完我這邊她又緊接著熱情的去照顧其他桌。肉眼可見的忙不過來,但那種對每一桌顧客都出自真心而非套路式的關切讓我對這家店有了非常不錯的第一印象。點了一份雪花羊肉燒麥,一份古法糖醋里脊,口味都非常不錯。羊肉燒麥皮薄餡多且多汁,并沒有什么膻味,蘸上一點醋,鮮味在口腔里膨脹;古法糖醋里脊和上海的糖醋里脊非常非常像,但是更酥脆,醋香也更濃郁??上б粋€人吃不了太多,不然真的很想試試他家其他的幾個招牌菜。
我去了紫泥369粗糧季,同屬于大同老字號,這家的排隊人氣比隔壁的龍聚祥還要更旺,取上號了以后在附近轉(zhuǎn)了足足一個小時才叫上。落座掃碼點菜,點上了一份在大同幾乎家家都有的黃米涼糕,一份看上去蠻有特色的梅干菜雞翅,以及一份老大同過油肉。黃米涼糕很有特色,入口涼涼的,不粘牙也不是很甜,糯糯的,香里帶著些清甜;梅干菜雞翅有點類似于可樂雞翅的基礎上加入了梅干菜,如果梅干菜的口味更重些會更好;老大同過油肉也是一道從未在江浙地區(qū)吃到過的菜,口味酸酸甜甜的,肉很嫩,口味并不重,上桌仍飄著鍋氣。
我還去了本地司機師傅強烈推薦的新升削面,一家位于古城外居民區(qū)邊上的小面館。我特別喜歡這樣的小館子,哪怕在上海也會經(jīng)常去吃,他們一般都不會為了游客而改變自己的配方,有著最原汁原味的本地味道。踏進店里,因為還沒到飯點所以仍有位置,點了一份再普通不過的豬肉刀削面加虎皮尖椒,一口下去是非常舒坦溫暖的感覺,是那種加班熬夜后來吃上一碗能馬上回血的那種溫暖,口味上并稱不上驚艷,但絕對好吃。
而從大同出去以后,來到應縣,渾源,五臺山,餐飲的條件就會變得艱難一些,不少點評上四分以上的店實際感受也就是大同市內(nèi)三分的水準,如果不想踩雷的話,推薦就找當?shù)氐牡断髅骛^,不會太好但也壞不到哪里去。
關于這次的行程
說完吃的,我們來說說這一次的行程。
我在第一天的中午抵達大同,簡單轉(zhuǎn)了轉(zhuǎn)古城建立了一些基礎概念以后,我把一整個下午交給了大同市博物館。傍晚從博物館出來后氣溫來到了零下十幾度,取消了夜游古城墻,吃過晚飯便早早回了酒店。
第二天是大同市內(nèi)的一日游,以寺廟為主,去了善化寺、法華寺、九龍壁、五龍壁、華嚴寺,以及梁思成紀念館。
第三天,一早取到自駕車,從大同出發(fā),直奔懸空寺和應縣木塔,這兩座景點相隔不近,景點內(nèi)也非自駕可直達,需坐景點的短駁車,這樣一折騰,竟也花了一天。
第四天,從渾圓縣醒來,去看了看永安禪寺和圓覺寺磚塔,隨后直奔五臺山,去拜訪這次旅行的兩座年份最古的寺廟:佛光寺和南禪寺。
第五天,一路由五臺山開回大同,抵達時已近正午,還了車,再回到古城里查漏補缺。去看了城墻上復建的乾樓,準備去代王府的時候天空揚起了拇指大的飛雪,伴著大風打在身上,實在凍的難以忍受,取消了戶外的行程。正好第六天一早六點多的飛機飛太原,早早休息迎接這因轉(zhuǎn)機得來的太原行程。
抵達太原后,放下行李,一刻都不耽擱,直奔晉祠。這是一座倚山傍水面積巨大的皇家祭祀園林,現(xiàn)存大量清、明、元、金,和宋期間的歷史建筑,品類多而且造型獨特,不少在建筑史上都堪稱一絕。比如“魚沼飛梁”、“圣母殿”、“獻殿”,等。沉浸在古建筑群里邊走邊拍,出來時已是下午,趕緊打車去市區(qū)內(nèi)的崇善寺和純陽宮,可惜晉祠距離太原主城區(qū)實在太遠,趕到的時候已經(jīng)錯過了兩座寺廟最晚入園的時間,只能把遺憾留給下次彌補。簡單逛了逛五一廣場,沿著鐘樓步行街尋覓了一些本地小吃,比如恒義誠·老鼠窟元宵,比如上帝炸雞,這倆家本地老字號都非常不錯。
整個行程受到極端低溫的影響并不算特別緊湊,但仍然豐富,囊括了相當多只屬于這片土地的歷史建筑,所以我把它推薦給熱愛歷史、文化、建筑的所有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很適合來看看。記的避開冬季,這樣可以更舒適得去享受山西,記得在各個古跡都盡可能的請講解,不然如果是囫圇走一圈,定會錯過大量的建筑和歷史細節(jié)。
關于大同市區(qū)的那些古寺
大同市區(qū)內(nèi)遍布古剎,從何入手?如果你的假期時間不多,又想看到精華,建議你就看這么幾座:善化寺、法華寺和華嚴寺,順路你還能看到九龍壁和五龍壁。入了城門如果還有時間,那就去看看古城墻和代王府。這其中除了華嚴寺和代王府需要門票外,其他都可以免費瀏覽。
當然我們選擇這幾座古寺的原因并不是因為不要門票,而是在在粗看似乎平平無奇的外表下,藏著跨越千年的故事。
我們先從善化寺開始,這座最早起源于唐代,歷經(jīng)遼金重建、明代更名、清代修繕,并遺留至今的古建筑,是國內(nèi)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遼金寺院之一。整座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寶殿,兩側(cè)輔以普賢閣、文殊閣(復建)及配殿。其中面積最大的大雄寶殿就是遼代的建筑,面闊七間,單檐廡殿頂,殿內(nèi)存有三十四尊金代的塑像,均保存完好,主尊五方佛高三米,衣紋細致流暢,背光飾火焰紋,體現(xiàn)了 “唐風金韻”的魅力。
在它前面的三圣殿,你一定要仔細注意它的柱子和斗拱,三圣殿僅用了四根金柱支撐屋頂,極大的擴展了內(nèi)部空間的靈活度,其斗拱則呈蓮花狀,美觀的同時不失功能。梁思成當時考察至此,對它盛贊有加。三圣殿內(nèi)有一尊朱弁碑,記載金代寺廟重建的過程,極具歷史價值。
看完善化寺我們來到法華寺,這座相對年輕的寺廟,始建于元末明初,現(xiàn)存能看到的建筑為二零零八年后重建,唯一幸存的法華塔是明代覆缽式琉璃喇嘛塔,也就是坐落于寺院后方的白塔,因塔內(nèi)存《法華經(jīng)》而得名法華寺。修復后的寺院以白塔為中軸線,呈四進式院落布局,依次為山門、天王殿、三士殿、大雄寶殿、法華塔、藏經(jīng)樓。
鎮(zhèn)寺之寶法華塔,也是大同唯一的喇嘛塔遺存,塔高十八米,呈寶瓶狀,塔下有兩米高的磚石塔基,塔身四面各開了一座小窗,每側(cè)均有琉璃金剛,塔的目的主要用于收藏供奉佛陀及后世高僧的骨質(zhì)舍利。
最精彩的留到最后,華嚴寺,這座寺廟分為上華嚴和下華嚴,由2008年后復建的部分和遼代留下來的部分共同組成,規(guī)模之大,之復雜,可以說是皇家寺院的巔峰之作。華嚴寺始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年,也就是說再過個十年多就要千歲了,它因《華嚴經(jīng)》而得名,它也是遼代五位皇帝的 “家廟”。
進來后首先能看到的是復建的光明普照大殿,氣勢非常宏大,與我以往見到過的寺廟建筑都有非常大的差別,雖然是復建,但是它基本是遼代時期的原樣。其中的壁畫是兩位中央美院的教授帶著百來位學生,歷時三年,參考了無數(shù)歷史資料文獻,繪畫還原完成,無比精彩。接著走是華嚴寺的大雄寶殿,為金代遺構(gòu),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殿頂正脊鴟吻高 4.5 米,為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大。殿內(nèi)五方佛,二十諸天塑像都是明代遺留下來的,他們神態(tài)各異,其中 “日宮天子” 手持金烏雕塑,比較罕見的體現(xiàn)了遼代的天文認知。再往后是薄伽教藏殿,是華嚴寺最古老的建筑,八大遼構(gòu)之一,殿內(nèi)四周環(huán)繞三十一間木雕樓閣,斗拱、勾欄、藻井俱全,與佛壇上的二十九尊遼代彩塑共同構(gòu)成 “天宮樓閣” 場景。梁思成稱其 “海內(nèi)孤品”,其中 “合掌露齒菩薩” 也是非常罕見,很少能見到笑而露齒的菩薩。
關于懸空寺的客觀體驗
來懸空寺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不少相對負面的評價,主要集中在體驗上。不得不說懸空寺在這塊的確做的一般,首先它并不容易抵達。從大同出來,要開一段高速,再開一段省道,跟著導航來到了距離懸空寺兩三公里開外的停車場,也就是恒山游客中心,然后你在這里可以買懸空寺的門票,買大巴的門票。懸空寺的大巴車門票是和恒山其他風景捆綁的,不單售,所以價格并不便宜。然后你在游客中心等大巴車,統(tǒng)一把你送到懸空寺的停車場,再步行十分鐘,才能見到懸空寺,費時費力費錢。
懸空寺的登臨票在高峰時段需要提前網(wǎng)上購買,或者你當天早一點到,提前在現(xiàn)場蹲守有沒有余票。這座三教合一,結(jié)構(gòu)特殊的古寺最好的瀏覽方式其實就是登臨近距離觀賞,不過我抵達的時段實在太冷,大風大雪,加上人又太多,我還是放棄了登臨,遠遠的觀賞。遠觀能看到的極其有限,但依舊震撼,有天人合一之感。
整座建筑初建于北魏,由道士寇謙之弟子遵其遺愿建造,初名 “玄空閣”,取道家 “玄” 與佛家 “空” 之意,金代重建南北樓,形成 “一院兩樓” 格局,明代增建佛堂、大雄寶殿,鑄銅像 118 尊,清代完善棧道系統(tǒng),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李白為其題了 “壯觀” 二字刻于崖壁,徐霞客在此留下 “天下巨觀”的贊嘆。
兩座來自大唐的千年震撼
逛完懸空寺,來到了這次晉北之行的重中之重,五臺山,這里藏著兩座極富歷史價值的,可能是國內(nèi)遺存最早的木構(gòu)古建筑:佛光寺和南禪寺。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以及唐代造像,歷經(jīng)千年就呈現(xiàn)在你的面前,雖然面積和氣勢上都不及在大同市內(nèi)的那幾座寺廟,但是唐代在細節(jié)處理上的自信和豪邁,還是讓其擁有了完全不同的旅行觀感。
這兩座古剎并沒有緊挨著,相距一個山頭,開車要一個多小時,位置的隱蔽使其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破壞。我們先來看看佛光寺,這座推翻了日本學者 “中國境內(nèi)無唐代木構(gòu)” 論調(diào)的建筑,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唐大中十一年由弟子寧公遇捐資重建,現(xiàn)存東大殿為唐代原構(gòu),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唐代木構(gòu)建筑。這座寺廟有一個傳奇的創(chuàng)建故事,據(jù)說孝文帝在夕陽時分來到此處,太陽的光芒穿透云層如同佛光普照,于是決定在此建起一座寺廟,取名大佛光寺。
關于南禪寺,這是一座名義上有著國內(nèi)最古木構(gòu)建筑的寺廟,始建年份仍然不詳,目前可知的是它重建于唐建中三年也就是782年,比佛光寺還早了七十五年。南禪寺的占地面積不大,單體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十二根檐柱微向內(nèi)傾,形成 “側(cè)腳”,柱頭斗拱五鋪作雙抄偷心造,拱頭券剎五瓣內(nèi)凹,是國內(nèi)孤例。佛堂內(nèi)供奉著十七尊唐代遺留下的彩塑,以釋迦牟尼為中心,文殊、普賢分騎獅象,小孩的塑像表情憨態(tài)可掬,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并未像寺廟售票處大爺所說的錯過這座國內(nèi)最古老的寺廟,在梁思成眾多作品中其實均有體現(xiàn)到南禪寺。
+1的太原晉祠
在旅程中通過轉(zhuǎn)機的時間額外待一天,這樣的安排其實之前有在出國的線路中試過,比如去歐洲的時候就會選擇在上海出發(fā)+西安或者成都,會給整個旅程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有種賺到了的感覺。這一次因為正好搭上了春節(jié)假期的末班車,所以從大同回上海的機票不是很貴就是需要轉(zhuǎn)機,于是將以前的經(jīng)驗再次撿起,選擇了額外二十四小時的轉(zhuǎn)機太原。
我把太原的重點放在里晉祠,也正如前文所寫,因為晉祠距離太原市區(qū)實在太遠,并沒能趕上太原其他的古建筑,留到下次再去。
那就說說晉祠吧,晉祠的特別之處,不僅在于其內(nèi)部古建之豐富,年代之廣,占地之大,還更在于它的建筑目的,不是道觀或者佛寺,而是祠堂,祭典的是唐叔虞和他的母親邑姜。所以你能在晉祠最中央的位置上安置著圣母殿,這座宋代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殿內(nèi) 43 尊宋代彩塑以圣母邑姜為中心,侍女像神態(tài)各異, 殿外木雕盤龍柱,獨立于柱子本身,活靈活現(xiàn),尤為特殊。
殿前有一座為行人設立的立交橋“魚沼飛梁”,是國內(nèi)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橋,也稱得上古建筑史上的孤品,由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支持青石板和漢白玉欄桿,梁思成在此留下盛贊 “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孤例”。
晉祠中還有很多寶藏就不一一羅列了,半天的時間在里面根本不夠,如果想要玩透整個晉祠,至少預留近一天的時間,可以的話,請一個講解,避免錯過任何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見一面少一面的千年古塔
最后,我來簡單說說促成這次旅行的主要建筑:應縣木塔。某種意義上來說,應縣木塔屬于看一眼少一眼的存在。作為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建于1056年的應縣木塔分別在1920年代的軍閥混戰(zhàn)中身中兩百多發(fā)炮彈,1930年代被鄉(xiāng)紳們以更加“玲瓏”的外觀為由拆除了大量塔身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性夾墻和斜撐,1970年代的搶險加固失誤,和近40多次地震。其中30年代結(jié)構(gòu)件的拆除是對塔身構(gòu)造穩(wěn)定性影響最大的一次,產(chǎn)生了不可逆的深遠影響。所以如果現(xiàn)在去看木塔,肉眼可見其傾斜和扭曲,并且據(jù)說木塔仍以每年0.2毫米的角度在向后傾斜。
可問題存在那么久,木塔的歷史價值又那么高,為何不修繕呢?主要還是由于木塔的修繕難度過高,規(guī)模太大,且金額不菲。應縣木塔塔身結(jié)構(gòu)之復雜,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外觀可見五層六檐,但其實它是明五暗四九層塔的結(jié)構(gòu)。每兩個明層中設有一個暗層,承擔結(jié)構(gòu)加固的功能。數(shù)千萬計的構(gòu)件全部通過木質(zhì)榫卯咬合,采用了七十多種不同樣式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筑中斗拱類型最豐富的單體建筑。站在現(xiàn)場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不同層,同一層,乃至里外的斗拱都不一樣,完全不對稱,這極大的增加了修復的難度。除了木塔自身之外,塔身上各式牌匾,壁畫,以及內(nèi)部供奉的34尊彩塑像,跨越不同朝代和工藝,這些種種因素加在一起,使其成為了中國古建筑研究與修復界最大的一個難題。
尾聲
??
所以這座慢慢傾斜中的千年古塔也就有別于了其他的景點,你并不會知道下一次是否還能完整的見到它(畢竟一旦開始修復,塔身的大部分樣貌也會被遮蔽起來),所以抓住當下,趁著假期,即刻出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