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注冊的手機號將自動注冊
這款太陽能面板護蓋具備高度整合性,外在基本上無外露的掛載硬件部分 -- 裝起來還是會讓人一眼就看出你家有裝太陽能板,不過至少視覺上已經(jīng)不會太過突兀了。目前 Tesla 仍在擬訂這款更服貼于一般屋頂?shù)奶柲馨宓膬r位,不過據(jù)稱他們的 325W 模塊將會在今年夏天開賣,所以急欲購買的你可能還得要再多等待一下了。
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 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其實已經(jīng)過了一年零兩個月了,在我出掉那臺尼康后不久我就入了這臺心心念的X-E4。
最早接觸富士相機是在2021年初,那會朋友租了一臺XS10,順便給我體驗了幾天,富士相機的確別具一格。數(shù)碼相機從單反時代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無反時代,富士一直堅持著他的路線,沒有傻大黑粗的性能怪獸,有的只是為了復古外觀而妥協(xié)的各種不合人體工學的討巧設計(相對來說),同時祭出花樣百出的膠片模擬,讓直出成為可能(不過我從過來不直出)。
一直以來,相機的設計與用戶的理想要求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像我這樣出門不愛帶太多東西甚至連包都不愿意背的人來說就很難接受背負一個碩大的背包而且里面還只能裝一臺相機和幾顆鏡頭的狀態(tài),如果可以,我更愿意踹進褲兜里。其實也不是沒有可以揣進褲兜的相機,但是那種相機和手機相比就顯得有些雞肋和多余了。所以在試用了富士XS10之后我感覺自己應該是找到了一種折中的選擇,它不能輕便小巧到揣進褲兜,但是也不會大到需要一個專用的背包來承載,它有很多小而美的鏡頭,我可以把相機掛在脖子上,然后還可以帶一枚鏡頭揣進褲兜里,這樣就不用背包了,或者多帶幾枚鏡頭的時候也可以背一個小挎包,而且拿小相機在街上抓拍也不容易引起旁人的關注。我越想越覺美好,在精挑細選(猶猶豫豫)一年半后,終于下定決心換相機了。
我對自己的拍攝需求是非常明確的,基本不受旁人的影響,所有細節(jié)都在我的主觀需求下被考慮。對于重量,我希望是可以長時間掛在脖子上不累人的;對于體積我希望是盡量小巧的,機身能很容易塞進褲兜里;對于外觀,我喜歡復古的旁軸造型(帶軍艦頭的相機我真的審美疲勞了);然后必須是可更換鏡頭的,機身性能必須能滿足我在各種環(huán)境下的拍攝需求(其實我要求不高的,對焦和動態(tài)范圍不要太差就行);最后就是最重要的鏡頭群和價格了,和傻大黑粗的機身一樣,我也受夠了那些大黑筒子,我能接受較低的畫面素質(zhì)來換取小而美的鏡身,我是價格敏感型選手,因為在這上面我不愿意投入太多金錢。綜合這些因素,我最終選中了XE4,它的方塊極簡旁軸造型真的“長”在了我的審美上,在我知道這款機型后我便對它“無法自拔”了,對于它的前期功課我做的并不多,評測視頻都沒怎么看,算是一次輕微的沖動消費了(趕在大規(guī)模漲價前買入了)。
之前那套裝備除了相機包和備用電池還有SD卡是新買的之外,其余都是咸魚上淘的,這次換門我破天荒的買了一手新機和一手新鏡頭,拆箱的那一刻真是享受。我買的黑色機身搭配黑色鏡身的唯卓仕56mm F1.4,相機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小,拿在手上不太順手,不過當時新鮮勁還在,沒太在意,稍作熟悉就下樓在巷子里簡單試拍了一下。
XE4實在太小了,板磚機身很輕配上唯卓士56就變的頭重腳輕了,我手掌還是比較寬厚的,板磚機身沒有手柄,單手總感覺捏不住,一圈下來手掌都酸脹了。富士為了機身協(xié)調(diào)把三個波輪都設計的很小,前波輪和開關機撥桿就凸出一點點,出手汗的時候居然撥不動開關機撥桿,需要另一只手過來幫忙轉(zhuǎn)動。前波輪雖然凸出不多,但是很好撥動,然后是曝光補償撥盤,出手汗后轉(zhuǎn)起來也很費勁,這臺機器似乎完全沒有考慮過人體工學設計(特別是對手汗患者,手感可以說極其垃圾)。當晚回去就準備買手柄和指柄套件了(當然不會考慮原廠的),看來我果然是沖動消費了,它的樣子我很滿意,但是實際操作體驗又很差勁。
簡單的拍攝了一圈后回到出租屋里又研究了三個小時,把設置里的所有選項問候了一遍,然后設置成我習慣的操作邏輯。對于這第一次拍攝,感覺畫質(zhì)尚可,對焦性能不錯,掃街AF-C成功率挺高,總的來說符合我的預期(比之前那臺老單反強太多了)。
拿到相機后第一時間嘗試的是紀實類照片的拍攝,套件到手后又去拍了一次風光,色彩是真的好,后期只需要做一點簡單的修改就可以。
一些原來嘴上說的不可接受的缺點在花了錢之后總會被有意的忽視,甚至會主動找理由來解釋,其實無外乎是因為自己花了錢,如果不做讓自己信服的解釋那就會影響消費后該有的愉悅心情。
這枚唯卓仕56本來是一枚人像鏡頭,拿它來拍紀實和風光總感覺有點不務正業(yè),所以還是要拍人像才會貼合它的身份。
也有拍過一些女生
當然也有嘗試用它去掃街,使用手動鏡頭邊走邊拍對我來說是不小的挑戰(zhàn)。
顯然這對我來說很難,迎面而來的路人我基本無法對上焦,只能停下來,或者用小光圈拍大一點的景。
到現(xiàn)在我也只有兩枚定焦鏡頭,它們搭配到XE4上都有點太大了(雖然鏡頭本身也不大),我覺得我還缺少一枚真正的小而美的鏡頭,在高強度上網(wǎng)沖浪后我找到了一枚很冷門的原廠餅干頭,XF18mm F2。其實一開始我考慮的是XF27mm F2.8,但是我嫌他焦段和我已有的35mm太接近了,而且光圈也小了一檔(價格還虛高),經(jīng)過反復的云比較后還是選擇了XF18mm F2。
人像是次要的,用它拍的最多的還是紀實照片,真的很順手,感覺自己就像馬格南街頭大師一樣(只是感覺啊),越拍越帶勁!
作為一枚合格的掛機頭,它理應適應各種環(huán)境,做到抬手就拍。
這枚鏡頭似乎沒有什么不能拍的,這三枚鏡頭中它的使用頻率是最高的,同時用它拍的照片也是最多的。其實這一套組合更像是富士X100V或者理光GR,顏值上X100V應該是最漂亮的,而GR最丑,實用性上XE4更勝一籌!總的來說,這次換門是非常值得的,這一年來用的很開心,拍的照片比過去兩年拍的都多。
愛自由124
75
47
暫別尼康
在南水的日子
年底,一些虛無縹緲的情緒
「2020 攝影征文」對平凡生活的提煉和升華
其實已經(jīng)過了一年零兩個月了,在我出掉那臺尼康后不久我就入了這臺心心念的X-E4。
最早接觸富士相機是在2021年初,那會朋友租了一臺XS10,順便給我體驗了幾天,富士相機的確別具一格。數(shù)碼相機從單反時代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無反時代,富士一直堅持著他的路線,沒有傻大黑粗的性能怪獸,有的只是為了復古外觀而妥協(xié)的各種不合人體工學的討巧設計(相對來說),同時祭出花樣百出的膠片模擬,讓直出成為可能(不過我從過來不直出)。
一直以來,相機的設計與用戶的理想要求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像我這樣出門不愛帶太多東西甚至連包都不愿意背的人來說就很難接受背負一個碩大的背包而且里面還只能裝一臺相機和幾顆鏡頭的狀態(tài),如果可以,我更愿意踹進褲兜里。其實也不是沒有可以揣進褲兜的相機,但是那種相機和手機相比就顯得有些雞肋和多余了。所以在試用了富士XS10之后我感覺自己應該是找到了一種折中的選擇,它不能輕便小巧到揣進褲兜,但是也不會大到需要一個專用的背包來承載,它有很多小而美的鏡頭,我可以把相機掛在脖子上,然后還可以帶一枚鏡頭揣進褲兜里,這樣就不用背包了,或者多帶幾枚鏡頭的時候也可以背一個小挎包,而且拿小相機在街上抓拍也不容易引起旁人的關注。我越想越覺美好,在精挑細選(猶猶豫豫)一年半后,終于下定決心換相機了。
我對自己的拍攝需求是非常明確的,基本不受旁人的影響,所有細節(jié)都在我的主觀需求下被考慮。對于重量,我希望是可以長時間掛在脖子上不累人的;對于體積我希望是盡量小巧的,機身能很容易塞進褲兜里;對于外觀,我喜歡復古的旁軸造型(帶軍艦頭的相機我真的審美疲勞了);然后必須是可更換鏡頭的,機身性能必須能滿足我在各種環(huán)境下的拍攝需求(其實我要求不高的,對焦和動態(tài)范圍不要太差就行);最后就是最重要的鏡頭群和價格了,和傻大黑粗的機身一樣,我也受夠了那些大黑筒子,我能接受較低的畫面素質(zhì)來換取小而美的鏡身,我是價格敏感型選手,因為在這上面我不愿意投入太多金錢。綜合這些因素,我最終選中了XE4,它的方塊極簡旁軸造型真的“長”在了我的審美上,在我知道這款機型后我便對它“無法自拔”了,對于它的前期功課我做的并不多,評測視頻都沒怎么看,算是一次輕微的沖動消費了(趕在大規(guī)模漲價前買入了)。
之前那套裝備除了相機包和備用電池還有SD卡是新買的之外,其余都是咸魚上淘的,這次換門我破天荒的買了一手新機和一手新鏡頭,拆箱的那一刻真是享受。我買的黑色機身搭配黑色鏡身的唯卓仕56mm F1.4,相機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小,拿在手上不太順手,不過當時新鮮勁還在,沒太在意,稍作熟悉就下樓在巷子里簡單試拍了一下。
XE4實在太小了,板磚機身很輕配上唯卓士56就變的頭重腳輕了,我手掌還是比較寬厚的,板磚機身沒有手柄,單手總感覺捏不住,一圈下來手掌都酸脹了。富士為了機身協(xié)調(diào)把三個波輪都設計的很小,前波輪和開關機撥桿就凸出一點點,出手汗的時候居然撥不動開關機撥桿,需要另一只手過來幫忙轉(zhuǎn)動。前波輪雖然凸出不多,但是很好撥動,然后是曝光補償撥盤,出手汗后轉(zhuǎn)起來也很費勁,這臺機器似乎完全沒有考慮過人體工學設計(特別是對手汗患者,手感可以說極其垃圾)。當晚回去就準備買手柄和指柄套件了(當然不會考慮原廠的),看來我果然是沖動消費了,它的樣子我很滿意,但是實際操作體驗又很差勁。
簡單的拍攝了一圈后回到出租屋里又研究了三個小時,把設置里的所有選項問候了一遍,然后設置成我習慣的操作邏輯。對于這第一次拍攝,感覺畫質(zhì)尚可,對焦性能不錯,掃街AF-C成功率挺高,總的來說符合我的預期(比之前那臺老單反強太多了)。
拿到相機后第一時間嘗試的是紀實類照片的拍攝,套件到手后又去拍了一次風光,色彩是真的好,后期只需要做一點簡單的修改就可以。
一些原來嘴上說的不可接受的缺點在花了錢之后總會被有意的忽視,甚至會主動找理由來解釋,其實無外乎是因為自己花了錢,如果不做讓自己信服的解釋那就會影響消費后該有的愉悅心情。
這枚唯卓仕56本來是一枚人像鏡頭,拿它來拍紀實和風光總感覺有點不務正業(yè),所以還是要拍人像才會貼合它的身份。
也有拍過一些女生
當然也有嘗試用它去掃街,使用手動鏡頭邊走邊拍對我來說是不小的挑戰(zhàn)。
顯然這對我來說很難,迎面而來的路人我基本無法對上焦,只能停下來,或者用小光圈拍大一點的景。
到現(xiàn)在我也只有兩枚定焦鏡頭,它們搭配到XE4上都有點太大了(雖然鏡頭本身也不大),我覺得我還缺少一枚真正的小而美的鏡頭,在高強度上網(wǎng)沖浪后我找到了一枚很冷門的原廠餅干頭,XF18mm F2。其實一開始我考慮的是XF27mm F2.8,但是我嫌他焦段和我已有的35mm太接近了,而且光圈也小了一檔(價格還虛高),經(jīng)過反復的云比較后還是選擇了XF18mm F2。
在閑魚上關注了一段時間后,最終下單了這枚XF18mm F2,拿到的時候已經(jīng)是晚上了,而且還下著小雨,激動的心情讓我直接冒雨出門隨拍了一組。人像是次要的,用它拍的最多的還是紀實照片,真的很順手,感覺自己就像馬格南街頭大師一樣(只是感覺啊),越拍越帶勁!
作為一枚合格的掛機頭,它理應適應各種環(huán)境,做到抬手就拍。
這枚鏡頭似乎沒有什么不能拍的,這三枚鏡頭中它的使用頻率是最高的,同時用它拍的照片也是最多的。其實這一套組合更像是富士X100V或者理光GR,顏值上X100V應該是最漂亮的,而GR最丑,實用性上XE4更勝一籌!總的來說,這次換門是非常值得的,這一年來用的很開心,拍的照片比過去兩年拍的都多。